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王安石

關燈
王安石

【我個人認為如果把北宋滅亡的原因歸結到趙佶的頭上還算合理,他要是個明君,那就算不能完全讓北宋避免滅亡,至少不至於那麽快滅亡。】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怪他?

趙佶有點急了。

他怎麽就不算個明君呢?

他是做了什麽大逆不道、禍國殃民的事嗎?

趙佶還真就不信了,他這次就要讓大宋避免滅亡!

【而且王安石為什麽被那麽多人讚頌,就是因為他勇於突破、勇於改變,所以不能因為他的變法措施中的一些不那麽完美的東西引起了一些不好的影響,就把亡國的帽子隔那麽長的時光扣在他的頭上。】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幕中女子是在誇讚自己,王安石聽出來了。

可是他和支持他的人都沒有很歡喜。

因為幕中女子說他的措施導致了不好的影響。

她這樣提出來,那說明那不好的影響當還是比較嚴重的,這也難怪變法會失敗。

現在他們只希望那不好的影響是可以避免的。

【怎麽不去怪秦始皇呢?秦始皇不稱帝,這後面唐宋元明清那就都不會滅亡了,有些人的想法就是沒有道理。】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楞了楞,隨即笑了起來。

這女子,說話還挺有趣。

後世的改革,或許能讓他學到不少東西。

現在他算是看出來了,這後世能人志士頗多,他並不能算是最厲害的一個。

但是他若是能將後世那些能人志士的東西都學來,那他定然會成為最厲害的一個了。

【每個朝代每個帝王每個執政者,他們做的決定都是有理由的,且大多都是符合當時的發展的,像趙匡胤重文輕武,他是為了避免北宋出現自己那樣的人從而兵變上位,而王安石變法,那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結構不合理了,百姓過得不好。】

【百姓如果只是過得有點艱苦,那可能只是國家不強,但是如果百姓過得很慘那就可能產生農民起義,王安石變法就是為了杜絕這樣的事情發生,而且在當時的北宋就已經有很多流寇存在了。】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很多?

趙禎大為疑惑,這事兒他是聽到過的,確實是有流寇存在,可是怎麽會有很多呢?

還是說後面的這段時間會發生什麽事情導致流寇存在?

若是因為這些事情,那變革法度確實是勢在必行的事了。

越想越可怕。

這些流寇雖然看著不值一提,可是很多時候那些能讓一個國家傷筋動骨的人大多都是從這些農民起義爬上來的。

最後不一定成事,卻足以讓天下大亂。

【他們都沒有錯,錯的是辦法的實施。趙匡胤的重文輕武在當時沒問題,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政策要能跟得上時代的變化,而後面的皇帝們個個遵守祖制,完了吧,讓人直接打到都城來了吧。而王安石所做的就是想讓政策跟上時代的變化,但是他的方向出了點偏差,這實施過程中也有問題,比如王安石用人並不怎麽樣,而且搜刮商賈百姓的財物充盈國庫,這些引起了很多的負面影響,所以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所有人都震驚了。

這幕中女子說什麽,王安石他做了什麽?

那些原以為王安石一心為國為民的百姓們聽到這話都快傻了。

搜刮他們的錢充盈國庫,他們沒聽錯吧?

王安石他憑什麽?

終究是錯信了啊!

不只是他們,就連王安石幾人也都楞住了。

王安石不解,幕中女子為何會如此說。

雖然在他們的想法中確實有一些措施是會影響商賈利益的,但是談不上搜刮,而搜刮百姓,那更是無稽之談了。

幕中女子怎麽如此說呢?

另一邊,歐陽修等人也都很詫異。

這些天他們和王安石一起共事,也基本了解了王安石是個什麽樣的人。

說他搜刮百姓,那怎麽可能呢?

歐陽修木著臉想了許久,只能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他的一些舉措有些不管不顧,可能會引起有些人的反抗,而他們在無力反抗朝廷的時候或許就會把矛頭對準百姓,這樣一說對百姓確實不好。

但怎麽也說不上搜刮。

【其實我個人覺得,當然了,我也沒有什麽政治頭腦,就胡說啊,或許王安石變法時,先把這些政策頒布下去,然後在眾人群起而攻之的時候非常痛心地讓一步,緊接著在這過程中操作一下,比如說解決貪官,比如說解決兼並,比如說解決軍餉,一口氣吃不成大胖子啊!總得一步一步來唄。】

王安石越發不理解幕中女子的話。

他想看來對方是真沒什麽政治頭腦,人無完人,他也理解。

只是幕中女子大抵是不會知道,她的這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可是會讓現在的局面變得很難辦。

【如果能在與保守派打擂臺的過程中借力打力,利用保守派的力量以退為進慢慢地解決困難可能會好很多,但是這麽一來也不是沒有弊端的,變法通常都是需要雷厲風行的,一旦有了退意那就失去了威信,或許會被對方一步步占領高地,也會讓人覺得朝令夕改,像鬧著玩的。】

眾人松了一口氣。

好在她還知道自己這胡說的法子不行,如若不然碰到那軸的非得讓他們跟著幕中女子的法子來,那可就真是不知該如何解決了。

【朝堂上的風風雨雨本來就不比行軍打仗簡單,所以王安石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錯了,憑一己之力挽大廈之將傾實在太難。】

聽了這話許多商賈百姓不滿意了。

這還能算不錯?

犧牲他們的利益,能做到什麽樣?

他們還以為王安石能有什麽本事呢。

就這?實在不值一提,不如不變。

許多人心中產生了反意,沒有人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即便他們身上的利益早已被剝削得所剩無幾。

【說了這麽多其實只是站在上帝視角,以宏觀視角來看了看整個變法的前世今生,接下來我們仔細來看看王安石變法的過程。】

這個時候,不管是支持變法的,還是不看好變法的,更有那各朝各代或抱著學習的心態或抱著看好戲的心態的人如今都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巨幕。

他們都十分期待整個變法的過程。

因為幕中女子很多時候都是這樣,除了跟詩文有關的她常常都是略過,眾人生怕她這次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還好幕中女子並沒有轉移話頭,慢慢講解起來。

【公元1068年,熙寧元年,宋神宗因為宋朝的政治、軍事、邊境危機召見王安石,和王安石達成了初步共識,公元1069年,熙寧二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他第一次進入執政行列,開始籌備變法,公元1070年,熙寧三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於宰相,開始了浩浩蕩蕩的熙寧變法。】

趙禎沒想到竟然不是王安石主動提的,而是宋神宗主動地召見的王安石。

這王安石,倒真是個不容小覷的。

【此次的變法最主要的分為富國、強兵、取士三個方面,首先是青苗法,就是在農民窮的時候給農民貸款和貸糧,相當於就是給了農民原始資本,讓所有的人都能種上地,在這個法令頒布之前,農民要是沒有錢只能去借高利貸,這個怎麽樣不用說,基本上是入不敷出的,能輕松還上的百不足一吧。】

百姓們都紛紛點頭。

這高利貸說的就是印子錢吧,那東西不能碰,輕易碰了基本都是家破人亡了!

這法子聽起來倒是不錯,跟官府借銀兩總好過跟那些大奸大惡之輩借。

懷著對朝廷的本能的信任,許多人還是覺得這青苗法是不錯的,心中對王安石的怨念少了一點。

【青苗法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壓榨,相當於自己搞了一個國家貸款,到了豐收的時候,農民給二三成的利息,連本帶息的還,這麽一來對雙方都有好處,國家有了錢,農民免受高利貸困擾也能保持生活。】

百姓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臉上都露出點欣喜之色。

“這樣的好法子,怎麽還不趕快施行呢?我也想多種點糧食!”

“我也是,不過這二三成的利,還是有點高吧。”有人不是很讚成。

“那還能有印子錢高了?”

這個問題一出,眾人恍然,那當然還是朝廷的好,印子錢誰能還得上啊?

“這王安石也不是這麽不行嘛,就這點就還可以。”

“那是當然,人家可是幕中女子認同的大老爺……”

【但是這只是理想狀態,這其中還是有很多問題的,首先,二三成的利息太多了,農民經濟壓力依舊很大,再者為了自己的績效,官員們會強制農民借貸,借得越多,還不起的風險就越大,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國家要收二三成的利,在那個層層剝削的年代,百姓還的是不是二三成,這還不是收利的人說了算,碰上好官,農民日子可能好些,碰上貪官,完蛋,這就又回歸到了吏治的問題。】

剛剛還欣喜的百姓們這下傻眼了。

“這咋回事呢?這怎麽還強制借貸呢?”

眾人這才反應過來,是啊,平日裏那些個貪官汙吏可不是在收稅時就剝削他們嗎?

他們……果然是沒有出路的是嗎?

王安石怔住,原來這才是他剝削百姓的理由。

原來是如此,所以要讓人監督起來。

這些還是得交給官家去做主,雖說他不怕那些人,也願意去做事,但是他人微言輕,說了得罪了人也不起作用,這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他的心裏想著,“吏治”二字在他心裏紮了根。

【第二個是募役法,梁啟超評價這是王安石變法的第一好政策,然而這個第一好政策恰好是最犧牲貴族利益的一項政策,在這個政策之前,每家每戶都是需要服徭役的,但貴族官紳不用,像唐朝我們之前都說過,杜甫那些是不用服役的。】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他這是要讓貴族官紳也服徭役?”杜甫問道。

他們雖然政治才能不突出,可到底活了幾十年,走過名山大川,很多事情也都了解,想得也能更遠些。

說到王安石與反對派,那矛盾肯定就是在這些方面。

在他們這時候,若是不想服徭役可以拿財物交換,宋朝何不就跟著他們的政策來?

其實大唐發展得那般好,最大的問題便是藩鎮割據,若是宋朝能學著他們,而後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就好了。

可是這話說起來簡單,真正實施起來卻不會簡單。

那宋朝不是因為害怕藩鎮割據害怕兵強而反所以才重文輕武的嗎?

而他們的許多社會問題就是因為重文輕武產生的,想要突破困境,還真是不簡單的事情。

【但是募役法是把徭役的任務下放到所有人,如果不想服役也不是不可以,給錢,窮人家人口少,有點錢的就給錢把勞動力留在家裏,沒錢的就把勞動力送去服徭役,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但是很多人還是沒錢免役的,還是只能去服役,而這項募役法那就是在貴族手裏搶錢,貴族一般家大業大人丁興旺,想服役出的人就多,不想服役給的錢就多,人一走家中勞動力就少了,錢一給損失的利益就大,左右為難。】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這條一說出來,眾人立馬分成了兩派聲音。

百姓們覺得還算不錯啊,畢竟他們本來就是要服役的,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不想服役出點錢還不願意,怎麽想得那麽美呢?

而那些有權有勢的人卻心中憤懣,這王安石還真是想得好,慷他人之慨,怎麽不上天呢?

【這其中最大的獲利者就是朝廷,這麽一來國庫充盈了不少,但是這樣的政策顯然就是被反對派反對得最厲害的。】

趙禎有些氣悶。

這些人,有什麽好反對的,這點銀兩於他們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

那些百姓本就苦了,國庫沒銀子他們也都是知道的,給點又怎麽了?

可是他站在那些人的角度上,心裏似乎也能理解。

從前什麽都不用給,如今這錢白白送人,誰樂意呢?

然而趙禎清楚,想要解決問題,總有人要吃虧。

這次,他要站在王安石這邊。

【第三個是方田均稅法,就是清丈土地,把土地分等級繳稅,這個是沒什麽問題的,雖然也觸及到一些隱瞞土地逃稅人的利益,但是這樣的利益本就來路不明,想反對都無從反對起。】

一連說了三個舉措。

百姓們覺得自己並沒有什麽是不能接受的。

這對他們而言,根本沒有太大的影響。

至於先時的那放貸之事,怎麽也不能怪王安石,都是那些貪官汙吏的錯。

只希望官家看了能將那些壞人繩之以法才是!

【第四個是農田水利法,這個法子是為了促進農業發展,鼓勵農民開墾土地發展水利,但是費用是由當地貧富等級給錢,就是富裕的給多點,窮的給少點,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促進了農業發展,而且開墾多了,那國家稅收也就增加了,但是這個法子與青苗法有著同樣的問題,那就是當這事情成為績效考核,官府就會強制農民開墾,最後演變成貸款搞農業,很多人還是受了不少的苦。】

【讓富人多給錢,窮人少給錢,那富人肯定不願意,又是激化矛盾的。】

王安石提筆,本來是想趁機記錄一下自己的想法,然而聽了這個多,偌大一張宣紙上,只淺淺寫著“吏治”二字。

幕中女子一針見血,說出來的恰恰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第五個是市易法,官府在商品滯銷時買入,再在市場需要時把商品賣出去,這是增加了國庫收入的,商品滯銷,那價格肯定不高,而且官府大量買入,價格肯定就更低了,而市場需要時,可以漲價,國庫就從中賺取了差價。】

那些商人們越聽越不對勁。

早在先時他們就有不好的預感了,如今一聽,實在可恨!

這些,原本不是他們的法子嗎?

王安石這跟直接硬搶有什麽區別?

奪人錢財猶如殺人父母啊!

可惡!

【在此之前就有很多奸商,假如這些商人從外地運貨到汴京,有時候東西不好賣,當地的富商就設置團購,也就是願意將他們的東西全數購入,當然價格不可能高,購入之後富商們不是投入市場,而是先儲存起來,等到市場上的價格漲到一定的金額再賣出去。】

這樣一說大家還有什麽不懂的?

這不就是朝廷變成了奸商嗎?

所以百姓們還是沒落得一點好處,不過是出了虎穴又入狼坑罷了。

這是奸商!奸臣!

百姓們可不管這些法子是王安石一人想出來的還是那些大臣們一起想出來的,他們的火氣全部都撒在了王安石的身上,誰讓他是那個做得了主的人呢?

而且名字就叫王安石變法,可想而知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了。

還以為他是個好的,實在沒想到,簡直奸詐!

【後來大概就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模式,那些富商地頭蛇們在汴京操控物價,每每有商人入汴京首先得請他們吃飯給他們送禮,送得好吃得好定價就能稍微高一點,而“不懂事”的人的貨物價格自然被壓得很低,富商們把這些貨物囤積起來漲價再售賣,久而久之,那些外地的商人運了一兩次,發現這地方的生意難做,也就不做這個生意了,然後就演變成了市場上貨物供不應求價格高,而生產地產品供大於求,生產者賺不到錢,生產停滯。】

幾乎是所有人都看著這樣的幕中女子展示出來的那似乎是宋朝市場的場景,實在是太熱鬧了,怎麽也看不出來哪裏不妥。

但是那些腦子轉得快的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按照幕中女子的意思,那宋朝的繁華遲早要完啊!

生產者不生產,那那些東西從哪兒來,價格只會越來越高,而能買到的人依舊是少數。

那不生產的生產者怎麽活呢?

缺乏物品的人又怎麽活呢?

【王安石正是看到了這樣的情況,於是頒布市易法,由官府出錢買下這些賣不出去的商品,這就相當於和那些富商搶生意了,而那些富商大多背靠大家族,也就是反對派,若是想毫無靠山做到家大業大,那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在當時的那個年代。】

如今宮裏都知道,官家與皇後的關系並不怎麽和睦。

這樣的事情,人人知道卻是人人都不敢說。

曹皇後這時也正看著巨幕。

巨幕中提到她時縱使是誇讚,旁邊的宮人也是大氣不敢出一個,那可是後宮幹政的罪名啊!

她們無比慶幸這巨幕是人人都能看見的,若是只有她們能見只怕是要被滅口。

明明皇後也是個寬仁的,可她們卻還是不自覺地害怕,這還真叫人不知說什麽好。

【除了遭遇反對,這市易法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演變到後期,漸漸地有了強買強賣的現象,許多地方的市易司官員要求商人們的商品必須經過市易司,賣得掉也不能私自買賣,要賣給他們,有時候市易司今天十貫買入,明天十五貫賣出,大肆斂財。】

王安石臉上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

他原本還覺得這法子算是不錯的,雖說是得罪了富商,但是充盈了國庫。

而且若是有他們的安排,對百姓也並非全無好處。

說是搶了富商的利益,但他們可不會像富商那般把貨壓到一個天價才放出來,只是能賣掉就會出售,也就是幕中女子提到的那個差價,他們並不會賺取太多的差價,更不會逼到百姓不生產。

可是,誰能想到會演變成這後來的樣子呢?

這些人的良心都是被狗吃了嗎?

在這樣的關頭還敢如此大肆斂財的肯定不可能是那些小吏,而是他們身後之人。

而他們身後的這批人,跟那些富商背後的人估摸著也差不了多少。

所以這法子用了跟沒用的差距大抵只有讓那些沒有背景的商人們怨上朝廷。

【這些措施在當時肯定還是起了作用的,發布的時候各方肯定都按規矩來,所以在短時間內給宋朝廷帶去了好處,只是後來監管不到位,事態的發展如野馬脫韁一發不可收拾。】

趙禎也對此深惡痛絕。

這些監察史沒一個頂用的。

好不容易看到希望,竟最後敗在自己人的身上,這是趙禎萬萬沒想到的。

【這些現象嚴重地打擊了宋朝工商業的發展,我們剛剛說了,許多商人的商品是從農民的地方買入的,賺的就是差價,所以他們賣出去的價格低了之後,他們就到農民那兒壓價,受傷的只能是農民。】

許多農民聽到這些話才恍然大悟。

他們平日裏只管種好自己的莊稼,從來不知道這其中的彎彎繞繞。

原以為會壓榨他們的只有那些鄉紳和官員,而來收貨的貨郎本也是四處奔波,他們常常聽那些貨郎訴苦還覺得對方不容易,現在看來,壓榨他們的竟也還有那些貨郎嗎?

許多農民都義憤填膺起來,但也有善良的覺得商人是迫不得已的。

他們如何能鬥得過官府和那些富商呢?

【如果是有良心的商人,不願意壓榨農民,那就只能自己擔著轉行不賣東西,剩下的就是和貪官同流合汙的和壓榨農民保住自身利益的,大家想想,由這樣一群人把持著商業發展,這個商業環境能好嗎?】

聽到這裏,所有人都沈默了。

不只是那些不抱希望的農民,就連常被抨擊“何不食肉糜”的許多王公貴族也都十分驚訝。

他們中間有許多人是受害者,也有許多人是受益者。

可不管是哪一方,都很少有人想過這樣的後果。

商業的發展怎麽可能由這樣的人把持呢?

趙禎不斷地在自己的腦子裏搜尋著有關這些方面的奏折。

哪有,即便是最嘴利的禦史也從未說過事情會發展到這樣的地步啊。

商業方面的問題,自商業興起便已經不可避免,只要其中問題不是很大,趙禎認為他都沒有必要過多地幹涉,只要那些人及時地足額地上交稅額便可。

可現在,他卻懷疑起了自己的做法來。

這天下,哪有小事,哪有他不需要操心的小事?

【許多人都說,若說募役法是第一好法,那這市易法基本上可以算是第一壞法,本意是好的,只是實施過程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王安石咬緊了牙一言不發。

他先時以為只要幕中女子將他的失敗說出來,那他就可以想辦法盡力地挽回,可聽到如今,他才不得不承認,他的失敗似乎真就是註定要失敗的。

這樣的局面,他如何能改變呢?

他先時並未覺得自己有多厲害,他自詡有雄心壯志,他認為堅持地做那些事是他作為大宋子民該做的,也是一定會去做的。

所以在幕中女子誇讚他時,他只覺得理所當然。

可是現在,王安石不這樣認為了,他甚至有點佩服幕中女子口中的那個自己。

那個自己是如何在看清了那麽多的現狀之後還毅然決然地選擇那樣的一條艱難的路的呢?

在上京趕考之前,他也見過許多的人情冷暖。

他以為自己已經見得夠多了,他以為幕中女子所言的那個自己只不過是見識得更多一些罷了,可誰能想到……

王安石瞬間覺得有一座高山壓在自己的肩頭,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一切都不是那麽簡單的,他也開始有些懷疑自己了。

【另外還有一項均輸法,這是一項針對稅收、采買、上供的措施,原本東南六路各級官府有他們各自的指標,隨便舉個例子,比如說江浙滬他們今年都要上供一千斤的茶葉,聽著呢大家都一樣,是挺公平的,但是真正實施起來肯定會有問題,每個地方每一年的實際情況都不同,今年豐收明年可能就歉收,今年浙江歉收明年就可能江蘇歉收,但是都必須交一樣的一千斤茶葉,這聽起來好像還是公平的,但是對於百姓,尤其是那些歉收了的百姓來說,已經是一個負擔了。】

這法子大家還有點熟悉,是漢武帝時期用過的。

也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看來這王安石是一心為了賺錢,還和那些人搶錢,簡直是不管不顧。

若不是共事了一段時間,大家都差不多了解了王安石並不是一個貪圖小利之人,看到他這些不管不顧的措施都要以為他是想從中謀利了,畢竟“富貴險中求”嘛。

【在豐收的時候,官員們會樂顛顛地來收繳茶葉,百姓心痛點,但咬咬牙也就給了,然而歉收的時候,想給,給不了,只好去買,這個時候屬於供不應求,市場上的茶葉會很貴,百姓們的負擔自然就更重,原本他們的一千斤茶葉價值十萬,他們相當於交稅十萬,但是因為歉收,只能去買,因為供不應求,他們可能實際交上去的稅有二十萬。】

【這是需求和供應之間的信息脫節所導致的,不像我們現在,網上購物還貨比三家,哪個性價比高買那個,那個時候因為信息不順暢,很多規矩都很死板,若只是官員正常對百姓收稅,那還好,至少迫於朝廷的壓力,官府不可能讓百姓們沒有活路。】

對啊,百姓們點頭。

有些官老爺還是好的。

【然而這裏面還有富商的參與,比如說今年朝廷要采買一千斤的茶葉,這個指標下發到浙江,這時候提前得知消息的商人就會提前囤貨,擡高物價,等到朝廷采買的時候這些茶葉早已經翻了幾倍。朝廷采買是有一個流程的,可能需要打報告審批,然後再一層層地下發命令,這段時間足夠內部人員與富商互通消息。】

“這些奸商,可真不是個東西!”

許多人都不是傻的,他們有時候懵懵懂懂,不知道東西為何一會兒貴了,一會兒又便宜了,但是幕中女子只這麽一提,眾人就明白了,這是有人在背後操控啊!

難怪幕中女子說大宋積貧積弱,原來都是被這些人給坑害的啊!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王安石等人開始實施均輸法,比如說今年浙江的茶葉好,江蘇的茶葉不好,那浙江就多進貢一點,江蘇就少進貢一點,但你以為可以隨意少進貢嗎?那豈不是個個地方都叫窮?所以江蘇雖然可以少進貢一點茶葉,但是就得多進貢一些繡品,但是這時候江蘇一時間也拿不出那麽多的繡品來啊,怎麽辦呢?去浙江買嗎?不不不,國庫裏面還有,江蘇就先以市場價買下來,再進貢就好了。好家夥!新型套現。】

許多百姓並不大理解幕中女子說的是什麽意思了,但是一想到什麽上稅納貢就直覺不是什麽好事,再一看幕中女子的表情就更是確定了這一點。

但是許多商人卻是黑了臉,如此一來,他們賺錢的機會可就少了許多了。

這王安石,當真是個會賺錢的,只是賺的都是他們的錢。

【但是王安石一行人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節省財政開支,增加財政收入,他這措施裏有許多的規定還是很不錯的,比如說江蘇歉收,百姓上繳的稅就按照歉收時的價格收,什麽意思呢,比如說茶葉豐收,供大於求一百塊一斤,但是歉收,供不應求可能得一千塊一斤,假如豐收情況下,一家人一年的稅是一千塊加一斤茶葉,那歉收的話交一百塊還不用交茶葉。】

這下百姓們聽明白了,豐收時正常交稅,歉收時少交稅,若真是這樣就好了。

經過前面的講解,其實許多人都沒有辦法把王安石想成一個多麽壞的人。

在百姓的心裏很難接受他會壓榨百姓,如今出了這種好法子,大家紛紛松了一口氣。

然而很快幕中女子的話又給他們潑了一盆涼水。

【然而,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道高一尺那是魔高一丈,且不說這措施被強烈反對,就是實施過程也並不順利,可能這辦法在開始實施的時候並沒有什麽太大的問題,但是一段時間之後,就出問題了。】

【還是剛才的例子,豐收歉收標準是什麽呢,還不是發運司的人說了算,他們在歉收的江蘇按照豐收時的標準收稅,然而又到浙江豐收的地方去買便宜的商品,既便宜地獲得了物資,手裏又拿了不少的銀兩,這怎麽可能不從中撈好處,而到了浙江他們在哪兒買也不一定,還要看誰家給的賄賂多,可謂是賺得盆滿缽滿。】

“簡直豈有此理!”趙禎勃然大怒,他實在是無法忍受了,這些人如此徇私枉法,到底將朝廷置於何處?

好好的法子,竟是變成了如此模樣。

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難道就當真沒法救了嗎?

趙禎看到了王安石的才能,可事實證明,王安石的才能或許也不足以改變這令人哀嘆的朝廷。

也難怪北宋會走向滅亡了。

許多其他朝代的君臣們也是觸目驚心。

其實各朝各代多多少少都有此類問題,只要不太過分,他們也都會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可如今,幕中女子將真相就血淋淋地擺在他們面前,委實可怕得緊。

這就是讓一國亡故之所在啊!

許多人心中有了計較,如何身居高位而免受蒙蔽,是門學問。

【王安石頒布的許多法令都是生不逢時,它需要的是一個政治清明的環境或者是有強有效的監督,但是咱們仔細一看,便能看到王安石變法的核心在於經濟,政治體制改革那是基本是沒碰,他可能也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卻忽視了政治的反作用。】

不只是王安石明白了。

就連晏殊、範仲淹、歐陽修眾人都懂了。

他們一味地想要改善大宋的經濟那是不行的。

朝堂上貪官汙吏不除,大宋永遠救不回來了。

【國家為什麽會變成如今這副樣子呢?難不成是上天而為嗎?當然不是,如果沒有人,一切都不會發生,王安石變法的中心抓錯了,其他的辦法再好那也只能是難以為繼。】

【那些貪汙腐敗的人沒有處理,但是再一看王安石頒布的條例,大多數都是讓朝廷去搶那些富商巨賈的生意,比如青苗法,再比如均輸法,一方面搶了商人的生意引起不滿,另一方面搶來以後卻又無法管束辦事的人,致使怨聲載道。】

趙禎意識到自己不能再懦弱下去了。

他終於肯承認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的懦弱,若不是他放任不管,那些人也不敢如此囂張。

見他軟弱,而那些人又自恃對朝廷有點貢獻便為所欲為。

可是他不知道,大宋竟會成這副模樣啊!

說到底,這些貪官汙吏,不還是他們的人嗎?

那些人或許不是所有人都貪得無厭,但是為了維護他們各自的地位,他們只能選擇給手下的人這些好處。

全當他是傻的嗎?

【雖然我們說王安石變法,牽頭的是王安石,但是真正做主的是宋神宗,任何一項法令沒有宋神宗的點頭那都是不可能實施的,而宋神宗的地位決定了他沒辦法實施徹底的改革,他們只能想辦法賺錢,充盈國庫,然而在充盈國庫的過程中還要看舊貴族的臉色,其實最終侵犯的除了舊貴族還有百姓的利益,直接觸犯舊貴族利益,間接侵犯了百姓的利益,最後百姓被舊貴族當了反對借口,這也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很早以前就對王安石的措施提出過反對。

那些監察史每次下到地方都是風風火火地去,隨即在地方撈足油水而後回來,能帶回真情形的十不足一。

如此,他的那些法子如何能成呢?

蘇軾嘆息一聲,可他也很清楚王安石所提的措施也並非全然不好。

失敗委實可惜,明明可以更好的。

【像均輸法,最早是出現在漢武帝時期,然而漢武帝實施這個法律是在後期,我們都知道漢武帝連年征戰,後期國家財政面臨極大的危機,為了解決財政危機,所以實施的平準均輸的措施,但是為什麽漢武帝成功了,宋神宗卻沒有成功呢?】

【這就跟政治環境有很大的關系了,其實當時面對這樣的政策,漢武帝時期的矛盾並不比宋神宗時少,然而,有漢武帝在,反對派能蹦跶嗎?相反,你看看宋神宗,太後、太皇太後一個比一個尊貴,惹不起。】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關於這點趙禎無法反駁,他們都比不上漢武帝。

太後、太皇太後,巧的是武帝登基時不也有王太後和太皇太後在身邊嗎?那竇太後難道會比曹氏差了?

說到底還是他們趙家人弱了。

【其上都是在經濟方面的措施,能看得出來,王安石一行人其實是想了很多的,而且他們的這些方法圍繞的是一個中心,那就是經濟,所針對的就是宋代弊病三冗危機中的冗費,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為百姓謀福利,但是實施過程中也有很多問題,在當時爭議最大的也是經濟方面,而出現爭議的原因通俗來說就是朝廷跟貴族搶錢。】

王安石還沒緩過來。

他知道自己會失敗,卻沒想到失敗得毫無懸念。

這麽簡單,甚至感覺讓他掙紮一下的可能性都沒有。

當真是悲哀啊,王安石想。

他的腦中突然想起幕中女子提到過的一句話,大概他們這些人都是要依附著帝王的,如果沒有帝王,他們將寸步難行。

現在,他才終於體會到了其真正含義。

雖然感覺失去了希望,但是王安石並不想就此放棄。

哪怕得知了他們的計劃,哪怕舊貴族們會對他虎視眈眈,但他相信還是有很多人是真正為著大宋的。

而官家,但凡心中還有大宋,不想讓大宋就此覆滅,官家就會支持他。

有了官家的支持,事情總會有轉機。

一定是如此!

【而針對軍事羸弱和冗官冗員也有一定的措施,比如保甲法就是為了節約軍費,把所有的農戶歸為編制,但凡一戶中有兩個男丁的,就要有一個抽為保丁,這個保丁要在農閑時候參與訓練等任務,相當於是民兵和民兵預備役。】

【這個法子的本意也是好的,但是這個好其實是對朝廷的好,而不是對百姓的好,那個時候流寇橫行,組織民兵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防止百姓反抗,維護治安,這應該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到底不是正規軍,面對那些亡命之徒哪有勝算?】

百姓們一個打擊未消,另一個打擊又來了。

這是服兵役?

大宋一向是募兵制,為何突然讓他們服兵役呢?

就為了節約招募士兵的銀子?

可是他們不都是上了稅的嗎?

他們本就要服徭役,再去服兵役,還有誰能種糧食?

【而且當時還有募役法,大家想想,本來這些百姓就是要服役的,但是現在又多出來一個兵役,朝廷出一個募役法讓許多人免受徭役,卻要付錢,現在又多了一個兵役,那就是服役還得服,只不過是徭役變兵役,在此基礎上白白給了錢,這樣的規矩百姓自然不高興,更別提實施過程中還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百姓不高興?

眾人冷笑,放誰身上誰能高興?

獨獨王安石覺得並沒有什麽。

為國效力本就是應該的,又不是讓他們一直在軍營中待著,不過是維護治安有何不妥?

這些天他主要就是管軍務,軍費支出太大,朝廷實在難以承擔了,要不然他當也不會想出這樣的法子。

但實施過程中出現問題才是他最擔心的,不會又是那些貪官汙吏的汙糟事兒吧?

【比如服役的時間說是農閑,但是到底什麽時候是農閑呢,那不是上頭說了算?而且每個地方不一樣,每個地方的主要農作物不一樣本來就不同,這樣勢必會影響百姓的農業,再者百姓本來種田就辛苦,好不容易有點休息時間還要去義務勞動,好家夥,955變997,誰樂意啊!】

眾人沒去想955、997什麽意思,但是有一點卻讓眾人比較激動。

又是這樣,農忙農閑他們說了算,豐收歉收他們說了算。

一群從未種過田的對著他們的莊稼地指手畫腳,可笑!

【而且這保甲制,有教頭、保長、大保長、都保長等一系列的職位,這些職位看似有一個不錯的晉升機制,幹得好有機會往上升,但是這時候就成了資本的游戲,有錢有權的人要麽成為了操控游戲的人,要麽就想辦法逃離了這個保甲,剩下受苦受累的就只剩下了最窮最苦的百姓。】

百姓們都聽麻木了。

他們就只能是最苦的嗎?

總聽人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可是他們怎麽才能把這舟給沈入水底呢?

然而,就算這舟沈入了水底,他們這些水就能好過了嗎?只要他們在的一天,就會來新的舟。

【關鍵是他們服役後的效率也並不高,沒有得到系統的軍事化訓練,反而還要去做各種雜碎瑣事,變成了一種變相的徭役,就像我們剛才說的只是白白出了錢。】

【總之保甲法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增加了農民的負擔,這直接導致後來許多人寧願自丨殘也不願意成為保丁,甚至還有很多人被逼為寇,這與保甲法設立的初衷可以說是背道而馳了。】

王安石什麽也不想做了。

若是官家不整肅朝廷,他們做什麽都沒有用。

寧願自殘,被逼為寇,他還成了一個罪人了。

雖說是在心中氣了一下,可王安石的腦子依舊瘋狂運轉。

他想了許多種可能,好的壞的,最後依舊只能得出一個結論:他需要帝王支持。

【在這保甲法下還衍生出來了保馬法,就是讓這些保丁養馬以節約財政支出,其實是把朝廷壓力給到了百姓的身上,說是可以減免一些賦稅,可是養馬並不是一件多輕松的事情,有些百姓還得自己出銀子去租牧地來養馬。】

養過馬的人才知道馬有多難養。

更何況還是幫別人養馬。

這一條許多人也不能答應。

可想到這兒,眾人也只能斂眉不語,答不答應,他們平頭老百姓說了算數嗎?

【雖然這些措施並不怎麽好,但是在軍事發展方面,王安石進行軍士測試,裁剪老弱兵士,廢除更戍法,也就是士兵時常調動但將領不動的法令,施行將兵法,解決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問題,另外實行軍器監法,使北宋的兵器質量也有所提升,所以在這一段時間裏北宋的軍事實力是有很大的提升的。】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早知道王安石變法,可如今聽著還是頗多感觸。

大宋不幸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於此。

可是幕中女子說得對,但凡存在的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太丨祖皇帝沒有錯,這更戍法也沒錯,錯的是後人的一成不變。

王安石是值得尊敬的一個人。

【除了這些還有關於人才方面的改革,主要是為了引導輿論,但是也算是挖掘人才,唯才是舉,而且註重實用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為許多下層人才提供了發揮才幹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改革科舉制度,改以前以詩詞歌賦為主的科舉轉而註重經學,也就是經義策論,這可以說是後來明清八股取士的前身,但王安石的本意並不是拘泥於經學內容,而是希望學子們可以發散思維對經學有更不一樣的理解,要經世致用,用經學去解決實際問題。】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改以詩詞歌賦為主的科舉?

“豈不聞,詩詞歌賦才是最難的?”李白顧自說了一句。

杜甫自然讚同,若論難度當然還是詩詞歌賦更難,儒家經典也就那麽些書,多讀幾遍總能學會。

但是用經學去解決實際問題,這倒也確實不是很簡單的。

【但是所謂的經學就那麽些內容,尤其是後來的朱熹《四書集註》成為取士標準,大家就鉚足了勁兒了解這幾本書,就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書呆子,不過這肯定也怪不到王安石的頭上,不管從哪方面來看,王安石當時的這一舉措在當時都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不然也不能一直保留下去,就連一向不對付的司馬光也挑不出什麽不是來。】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司馬光無言,怎麽說得他像個無理取鬧之人?

他什麽時候會隨意挑刺了?

王安石這舉措確實是他看到目前最欣賞的。

若朝堂上都是書呆子那怎麽行?

這法子好。

【他還希望能慢慢轉變科舉為從學校直接向朝廷疏送人才,也就是慢慢廢除科舉考試,這顯然不太行,考試是最公平的,尤其是那樣大型的考試。】

唐,元和年間。

取消科舉考試?

眾人嚇了一大跳,這個王安石,怎會有如此想法?

雖說這些年科舉怪相頻出,但是科舉確實依舊是最公平的,若是不用科舉,那收受賄賂之類的事怕是更多。

【這些就是王安石變法的大體的內容,因為我個人並非政治出身,所以這些都是我個人的比較表面的理解,總的來說,王安石變法其實是站在國家的角度實行的一場以經濟為中心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宋朝改變了積貧積弱的現狀,但是卻也激化了社會矛盾。】

【但我個人覺得王安石扛下壓力主持變法還是很偉大的,改革者都是走在前面為我們披荊斬棘的人。】

這一章有點覆雜,寫得有點暈,來晚了,希望我沒有寫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